省市要闻

镜头|“脱贫攻坚今胜昔”之三明篇

发布时间:2020-12-01 文章来源: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

  【编者按】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向人民、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。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,攻坚克难、久久为功,目前,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,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。

  昔日羊肠小道,如今修建成盘山的康庄大道;昔日破旧土坯房,如今翻盖成青瓦白墙的“新厝”;昔日远近闻名的穷村,如今蜕变成风景宜人的生态文明村……这些年,从政策扶贫到产业扶贫,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,许多贫困村不仅“留住”了绿水青山,也“收获”了金山银山;许多贫困群众稳步摆脱贫困,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。

  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将陆续推出“脱贫攻坚今胜昔”系列镜头,通过新旧照片对比,记录脱贫过程,见证攻坚故事,反映时代变迁——



上图为万安村旧貌一角,下图为焕然一新的万安村。

  曾经的将乐县万安镇万安村河流污染严重,村庄破旧,道路狭窄,村民生活水平低下。近年来,该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、打造生态水系长廊、拆除旧房建设新村、完善基础设施、发展“一鸭一树一菜一米”的特色生态农业,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。



上图为上世纪80年代的宁化城区,下图为如今风景如画的县城新貌。

  过去的宁化县交通闭塞,发展缓慢,贫穷落后,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。多年来,在政策的扶持下,该县以“净、绿、美”为基础,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发展客家小吃产业,不断做强特色工业,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,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。



上图为大田村旧貌,下图为焕然一新的大田村。

  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曾是省级贫困村,基础设施薄弱,村容村貌脏乱差。近年来,该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治理河道,完善基础设施,发展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,实现了从“脏乱差”到“绿富美”的蝶变,2019年被列入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。



上图为东坂畲族村旧貌一角,下图为东坂畲族村“安良堡”核心景观区。

  过去的东坂畲族村在大田县属于偏远、贫穷、落后的村庄,是省级贫困村。近年来,依托当地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,念好“山水经”,打好“旅游牌”,成功实现脱贫摘帽。



上图为2010年长兴村旧貌,下图为如今村美路畅的长兴村。

  过去的泰宁县杉城镇长兴村贫穷落后,村民经济来源单一,收入微薄。近年来,该村依托当地独有的旅游资源,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,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,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精品村、国家级生态村、乡村旅游特色村。



上图为整治前的修竹村莲田一角,下图为整治后美丽的修竹荷苑。

  过去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村民以种植莲子为主,产业结构单一,经济效益差。近年来,当地积极探索“农业+旅游”的附加功能,通过莲子产业衍生出荷蟹养殖、立体农业、乡村旅游、农家乐等经济增长点,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,乡村面貌日新月异。



上图为沙溪村旧貌,下图为集旅游休闲产业为一体的沙溪村新貌。

  明溪县沙溪乡沙溪村地处大山深处,过去因自身造血能力不足,村民大多出国务工经商。近年来,该村突出“海西新侨村”特点,完善基础设施、推进新村建设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打造成为“原生山水、醇欧风情、悠享生活”的宜居宜业宜旅新农村。



上图为上世纪60年代的俞邦村,下图为如今风景秀丽的俞邦村新貌。

  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被誉为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,20世纪90年代,因地少人多、生活贫困,村民开始外出经营小吃,是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起点。近年来,俞邦村依托传统小吃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。如今走进俞邦村,楼房成排,溪水绕村,一派乡村振兴美景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,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。

(三明市纪委监委)

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