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

陈山:没有尚书第的尚书

发布时间:2022-03-14 文章来源:《开明 清明 文明 三明孝廉故事》

  明永乐元年(1403年),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据文渊阁《中秘藏书》编为《文献大成》;又命姚广孝、解缙、王景、胡俨等率国子监、外郡学生员二千余人暨广召天下文人志士,采掇搜罗天文、地理、人伦、国统、道德、政制、名物,及日月星雨、风云霜露、山海江河等重要图书文献七八千种,编纂一本集具字书、韵书、类书等综合功用的典籍——《永乐大典》。当时,全国文人以能入选编纂此书为荣。浙江奉化教谕陈山有幸被明成祖征召入京参与编修《永乐大典》。

  陈山(1362-1434年),字汝静,又字伯高,沙县溪南九都溪口人,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进士,永乐初年任奉化教谕。明成祖召他入京参与编修《永乐大典》后,擢升为吏部给事中。期间,因父母去世,他按祖制守孝三年。守孝期满后,原拟任广东布政使。正当陈山准备赴任时,明成祖下诏要陈山留任旧职,主管六科事。不久,明成祖要陈山给皇太孙教授经书。洪熙元年(1425年)仁宗朱高炽继位后,陈山改任左春坊左庶子。

  明仁宗对陈山十分器重,一天陈山退朝时坠马不幸小腿负伤,仁宗竟然亲自给陈山研药调酒。

仁宗在位不到一年驾崩,宣德元年(1426年)六月由其长子朱瞻基即位,即明宣宗。

  同年八月,朱瞻基的叔父汉王朱高熙起兵山东乐安州,欲重演“靖难之役”,夺取皇位。朱高熙是朱棣的次子,仁宗同母胞弟,精通武艺,以才能自负。朱棣“靖难”起兵时,高熙随从作战,立过战功,但其野心很大。《明史》载:“朱高燧恃宠,多不法,又与汉王高熙谋夺嫡,时时谮太子。”所以,他在封地私造兵器,招纳亡命,暗中收养死士,图谋宣宗即位立足未稳之时举兵发难。宣宗朱瞻基果断决定“御驾亲征”,率于谦、杨士奇、夏原吉、杨荣等大臣亲征,留陈山和襄、郑二王守京都。八月初十,朱瞻基率五万人马从北京出发,于二十日包围了乐安城,发大炮神机铳轰城。高熙没想到朱瞻基如此迅速,惶恐中无法应战,只好出城投降。宣宗凯旋回朝后,大封有功之臣。同年十月,陈山以守城有功擢升为户部左侍郎。

  宣德二年(1427年),陈山升任户部尚书,兼谨身殿大学士、文渊阁直阁事、领文学士,供职文华殿,任《两朝实录》总裁官。明宣宗对陈山的学识十分敬佩。为了提高太监宦官的文化素质,以便将来做秉笔太监时可分担政务,不惜违背明太祖朱元璋“内臣不许读书识字”的祖训,在宫中设立“内书堂”。据《明史·宦官传》载:“宣宗设内书堂,选小内侍,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,遂为定制。”明宣宗收容10岁以下净身儿童二三百人,由翰林院学士当教师,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和学习儒家经典。陈山即明宣宗为小太监们挑选的第一任老师。

  为了表示对陈山的器重和宠爱,明宣宗要为陈山修建宅院。陈山拒绝说:“我有先人旧房,足以遮避风雨,一兴土木,难免劳民伤财。”

  明宣宗为了整顿吏治,着手精简和裁冗机构,罢免“贪津不律”、“不达政体”、“年老体疾”的官员,陈山作为元老重臣,支持宣宗的改革措施。宣德四年(1429年),陈山以年老为由主动要求辞职,明宣宗倚重陈山未批准,下令特准陈可免于朝拜,又令中官扶陈进出朝廷。陈山去意已决,至宣德九年(1443年),先后4次上书要求告老还乡,明宣宗只好批准。年老体弱,再加上旅途劳累,陈山返乡途中于邵武病逝。

  陈山去世后归葬于沙县洛溪桥旁,墓前曾有石人、石马、石羊等。后移葬淘金山顶。(本文作者:刘作忠)


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